丰南信息社

现在我们都不能说外国一句好话了吗?谈走向极端的伪爱国

2022-07-20 10:05:01

一、外国的月亮不圆了

自“毒教材”事件出了之后,很多人爱国的民族意识似乎一下子就觉醒了,一时间网上铺天盖地地掀起了一股反帝爱国的热潮。

很多人后知后觉地翻开各种书本去寻找帝国主义文化渗透的罪证。到了后来,简直都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了,某地甚至还出现过下架《新华字典》的闹剧。要是这样牵强附会地纠缠下去,恐怕我们很难再找到一本真正“干净”的书籍了。

后来,别人把各种书本都翻烂了,有人实在没啥好攻击的了,一些蹭流量的自媒体人又重新把矛头对准了莫言。

有句话叫作树大招风,假如莫言没获诺贝尔奖,或许他还不会招来社会上那么多攻击和批评,很可能后面的几十年里,他还会继续在文坛上默默地耕耘下去。

但“不幸”的是,2012年,诺贝尔奖竟然砸在了他的头上,你说气人不?不获奖还好,一获了奖,各种攻击也就跟着来了,一下子弄得他好像里外都不是人了。

事情已经过去10年了,今年又有人借着这个由头把这个话题重新提了起来,我就感觉挺突然的,还有点意外。

早在10年前,就有人说过,很多批评莫言的人,连莫言的一本书都没读过,别说一本了,有人连一页都没读过。就看人家都在网上骂得热闹,他也来喷两泡口水。甚至有人把其他作家写的《白鹿原》安在莫言头上,指名道姓地骂莫言写的《白鹿原》是如何的龌龊。估计莫言当时都给整不会了:我啥时候写过这样一本书?

早在莫言得诺贝尔奖之前,他在文学界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文坛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1987年,他的《红高粱》还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

只不过,莫言的一些书,不太适合小孩子去读倒是真的。我有不少同学都表示,直到上了大学后才开始看莫言的书。本人不才,莫言的书也读过几本,但思想却没能跟得上某些网友的境界,不知道对他是批判好呢,还是该颂扬好。

现在有一种现象,我们在网上似乎都不能说一句外国的好话了。只要有人说外国哪个地方好,马上就会招来大量的批评,甚至是人身攻击。动不动就说别人是慕洋犬、舔狗。某些学日语的或者去日本留学的,那就更惨了,直接被人定性为“汉奸”“卖国贼”。

在上个世纪,很多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回来之后都被当成精英,美其名曰“海归”。现在不了,现在都叫海带。不过确实,现在很多留学生的含金量,跟以前相比,确实下降了很多。

但是别忘了,在清末民初,我们有很多革命志士以及各界学术泰斗,都曾有过留学海外的经历。比如孙中山、鲁迅等,你能说他们不爱国吗?

你说你看不惯外国,不让人说外国的好话也就算了。有时候说外国的坏话也不行,一说也会有人来攻击你,说“好像中国就没有……”之类的话。总之,就是外面好的肯定不能说,坏的也不能说。

二、外国的月亮曾经很圆

外国的月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圆起来的呢?大概是清朝晚期吧,那时候中国积贫积弱,受尽列强欺侮。一些想要自强的国人,开始兴起了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清政府为了学习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曾派出数批公派留学生。

事实证明,当时中国派出去的很多人,确实有不少学到了真本事,回国后也颇有建树,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了一定的力量。

那时候因为中国很落后,西方相对发达,在很多人眼里,洋人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西方就代表着先进。很多人见到洋人,不管他是啥身份,一律叫“洋大人”。那时候,很多人便认为外国的月亮就是比中国的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提高,国人也渐渐有了自信。但当时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在经济上跟西方资本主义还有一定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外国的商品和文化传入我国,让很多人意识到了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有些人又重新变得不自信了。

八九十年代,曾经兴起过一股出国热潮,很多人在外国刷个盘子都能发财,回来摇身一变,成了人人敬仰的归国华侨,让人好不羡慕。那时候有两部电视剧,《上海人在东京》和《北京人在纽约》,便从某些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些思潮。

在长达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外国货、进口货几乎就成了高端、有档次的代名词。很多人出国一趟,回来总要大包小包地带回各种洋货来,倍儿有面子。

但后来,有些人发现,带回来的一些洋货标签上面,竟然印着“madeinChina”。

2000年以后,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反观外国,很多方面跟我们相比却有了不少逊色之处,我们很多人的自信心又重新回来了。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认为。比如,某位留学生还认为外国连空气都是香甜的。

在网上,有时会见到某些国家的城市广场上经常有鸽子之类的小鸟在地上自由地漫步,但并没有人去打搅他们。有人便说:“要是在中国,恐怕早就被抓进锅里了吧”。有时会看到外国有野生动物闯入市区,而没有人去伤害它们的新闻。有人又评论说:“要是在中国,恐怕早就上餐桌了吧。”

说实话,近二三十年来,还真没听说过在中国有多少这样公然伤害野生动物的新闻。前几年“要是在中国……”这样的句式在网上曾经很流行,很多场合都可以套用。请别总是“要是,要是”的,请拿出根据来说话好吗。

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现在不光去外国留学被某些网友批判为不爱国、崇洋媚外,就连学外语,也变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我们中国人,哪能学外语啊,应该让他们全都学汉语。

要按照这种思路,我们是不是还要回到明朝时期“海禁”或清朝时期“闭关锁国”的状态?

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假如人家有先进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学?我们就要关起门来,天天做着夜郎自大的美梦,就能强大了?

就像乾隆时期,面对英国女王派来的使节,态度傲慢地认为人家是来进贡的。还给英国女王下了一道圣旨,言语中充满鄙夷不屑的口气。当时英国使团给乾隆带来很多礼物,但乾隆并看不上眼,跟英国女王说,以后不用带那么多礼物来了,我们天朝上国,要啥玩意儿没有。

乾隆还回赠给英国女王很多自认为的国粹。他认为像英国那种蕞尔小国、蛮夷之邦,估计也没见过啥好东西,看你们身处蛮荒之地,也挺不容易的,朕甚为体恤。

可后来呢,清朝晚期,洋人的坚船利炮,一下子打碎了他们那种狂妄自大的美梦。

现在很多人都在歌颂大唐盛世怎样怎样繁华,但我们知道,大唐一直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那时,玄奘从印度取来了佛经,日本多次派出遣唐使向中国学习。

关起门来,故步自封就能强大吗?别人有好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为什么不能说?

假如他们有糟粕,我们加以鉴别,抛弃掉就行了,怎么能在泼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一起泼掉了呢?

闭上眼睛,毫无根据地盲目自大,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伪爱国罢了。那只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们不能陷入非白即黑的简单逻辑,动不动就上纲上线,牵扯到立场问题。有人就是非要逼着你站个队,问你到底是哪边儿的!就像是双十一,你只能选择某东,或某宝某猫一样。


http://www.ttchushu.com/zfcs/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丰南信息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