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有趣的推理》前置作业——有趣的推理
作业名称:有趣的推理
作业目标:
经历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能够对这些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
学会运用列表、尝试、操作等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推理,发展推理能力。
能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在经历推理判断的过程中树立自信,体会生活中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
四年级数学上册
四年级数学题100道
小学数学公式大全
把认识秒分成四步进行。首先在跑100米的场景里引出“秒”,让学生感受秒是比较小的时间单位,计量不到1分的时间,可以用秒为单位。接着介绍钟面上的秒针,用“最长”“最细”形象地描述秒针的特点,使学生一眼就能识别秒针,并区别于分针和时针。然后利用钟面上1小格扇形色块,介绍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指出了秒的概念。最后同时观察钟面上时针和秒针的转动,得到分与秒之间的进率是60。教材安排的这四步,与前面教学时、分的过程差不多,有利于学生把学习时、分的经验应用到学习秒的过程之中。
配合例5的“想想做做”,着重让学生体验秒的长短。跟着钟面上秒针的走动,每秒拍一下手,利用这种节奏,不但体验1秒是相当短的时间,而且体验时间就是这样一秒一秒地过去的。从1数到60,比谁用的时间最接近60秒,要求学生不看钟面,默默地一秒一秒地体验时间,检验他们对1秒时间的把握,同时也在体验1分时间有多长。了解自己做一次深呼吸、从1写到20、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的时间,也是在活动中感受秒,体会1秒虽然很短,但几秒就能完成一件事情,渗透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些活动要合作进行,在自己做各项活动时,要请同伴帮助计时。如果有钟表,当然更好。如果没有钟表,可以按1秒1秒的节奏,通过数数计时。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时,应教育他们尽量保持安静,困为体验时间很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静的心态。
第105页第107页,练习20的2、第12题等,则是进一步巩固学生建立的一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就估量10最基本的标准进行练习,突破学生学习时的难点,紧接着编排的例三更是要运用估量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例三的解决问题。
第三的解决问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估量解决,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一千克的质量观念,在呈现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基础上,知道了什么环节重在理解问题,从呈现的问题来讲,题目中的信息是不完备的,只知道20个苹果要估计大约重多少,为了解决问题就需要有一个标准,而不是瞎猜。这就涉及到估计的方法问题。而标准如何确立?
怎样解答环节呈现了方法,这需要前面学生认识千克时所建立的千克的表象和积累的称重的经验。
根据第103页第2题,第1题中的经验,学生可以知道一千克苹果大概有多少个?比如大个的4个左右,中等个的5个左右,进而根据标准去计算出答案,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当然苹果还有小个的,只要学生能够用合适的估量方法去进行估计,得到合理的答案就可以。这里注意将解答过程落实到书面上时,要写清楚判断时的标准,也就是几个苹果重1千克,最后解答正确吗?
作业内容/设计:
活动时间:学习《有趣的推理》之前
活动地点:家里
活动方法:操作法+记录法+文献法
人员分工:学生负责调查和记录,家长负责推荐看点,不可以讲解知识点。
学校有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奇思根据自己的爱好分别参加了其中一组。他们三人都不在一个组。笑笑不喜欢踢足球,淘气不是电脑小组,奇思喜欢航模,思考:三人分别在哪个兴趣小组。
我的思考办法
办法1
办法2
环节,为了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巩固已经建立的质量观念,通过实际测量的方法进行检验,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时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这里的20÷4,20÷5表示的是20里面有几个4或者几个五,而是个苹果或5个苹果是1千克,所得的得数表示20里面有几个1千克,所以单位名称是千克,如果学生有疑问可以解释一下。
以上是对克和千克这1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介绍,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本单元力图达到三个教学目标,集中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克和千克,并建立相应的质量观念,掌握称量物体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质量观念和估量能力,浩克和千克这1单元的具体编排就介绍到这里,再见。
各位老师好,从今天开始我们介绍第9单元数学广角的编排情况。在介绍二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这一单元时,我们曾经介绍了整套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编排情况,请大家参见屏幕上的表格。具体到二年级下册编排的是逻辑推理的内容。
关于逻辑推理这一内容的编排,在本套教材中一共涉及两次,第1次编排在本册借助简单的事件进行推理,获得逻辑推理的经验。
“动手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活动。
本单元编排的“动手做”,引导学生使用“立竿测日影”的方法进行一次计时实践。
“立竿测日影”是古人的一种计时方法。其原理是:晴天,把一根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会看到它的影子;同一天的不同时间(如上午8时和11时),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不同;邻近几天的同一时间(如都是上午9时),同一根竹竿的影长基本相同;如果间隔天数很多,即使同一时间,同一根竹竿的影长会有明显差距。
这次“动手做”需要的材料很简单,只要一块圆盘形硬纸板、一小块橡皮泥和一根稍长些的小棒。制作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把橡皮泥固定在圆盘中心,把小棒竖直插在橡皮泥上。应该注意的是,橡皮泥和小棒所在的位置必须固定,不能移动。否则,会使活动的结果发生错误。
活动可以安排在双休日进行,教材十分清楚地讲述了操作方法。星期六上午,把制作好的圆盘与小棒,固定在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分别在8时、9时、10时、11时、12时,把小棒的影子记录在圆盘上。学生会发现,时间越接近中午,小棒的影子越短。星期日上午,把圆盘和小棒仍然放在昨天的地方,在8~12时之间,任意选择一个时间,看看这时小棒的影子。与昨天的记录相比照,估计这时大约是什么时间。如果小棒的影子几乎和昨天记录的某个影子相同,那么现在的时间就是昨天做这个记录的时间。如果小棒影子处于昨天记录的两个影长之间,那么现在的时间应该在昨天做这两个记录的时间之间,大约是几时几分就能估计出来了。
